top of page

​記者/李宜錚、劉宣廷採訪報導

JANUARY 3,  2020

快時尚的流行及全球服飾產業蓬勃發展,許多衣服一旦過季賣不出去,或是被消費者淘汰丟到舊衣回收箱,就會製造出許多「消費後紡織廢料(post-consumer waste)」,加上聚酯纖維的使用量爆炸性增長,不但造成環境的污染,更增加了海洋生態被慢性窒息的風險。

然而大多數的人都知道舊衣可以變新衣,經整理銷售到非洲等經濟較落後的國家,但卻鮮少人知道「消費前紡織廢料(pre-consumer waste)」也正在造成環境衝擊。

E_SDG_PRINT-12.jpg

聯合國於2015年提出了「永續發展目標(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,SDGs)」其中SDG-12強調的就是確保永續的消費與生產模式

「消費者需有意識的消費,生產者則需針對消費者需求開發多元的去化技術,延長生產責任。」

​在SDG12.4與12.5中也分別提到,應在化學藥物與廢棄物的生命週期中,除了以符合環保的方式妥善處理,來降低對環境及人類的危害外,還須以預防、回收和再生使用來減少廢棄物的產生。

12.4

12.5

​而此篇專題將會探討社會如何減少消費前紡織廢料的建設性做法,並告訴消費者該怎麼以實際行動來達成此項目標,在永續發展的大舞台上發揮自身影響力。

何謂消費前紡織廢料?

根據香港REDRESS一項採購紡織廢料的報告中定義,消費前紡織廢料(pre-consumer waste)指的是到達消費者手中之前,在時尚供應鏈產生的廢物。

消費前廢料_工作區域 1.png

剩餘的紡織色版樣品

捲軸尾端布料

切割衣服的過程中

剩餘的紡織品

​自1960-2017年全球紡織廢料大幅增長

圖表_工作區域 1 複本.png

美國國家環境保護局(EPA)的研究更指出,近60年來全球紡織廢料達到811%的驚人增長,其中就有66%的廢料被傾倒在垃圾掩埋場,光是在2017年就已增長到超過100萬頓,然而有被回收再利用的僅佔少部分。

​資料來源:美國國家環境保護局(EPA)

為解決這個問題,美國紡織交易所在2012年公布新的全球回收標準(Global Recycle Standard,GRS),將紡織廢料分為消費前(pre-consumer)和消費後廢料(post-consumer waste)兩種類型,所有紡織公司都會根據新版GRS v2.1的標準來取得認證。

GRS-global-recycled-standard-490x300.png

產品中20%的原材料須由回收纖維組成,並且是100%無污染的。

台灣消費前紡織廢料狀況

上游工廠生產布料

排馬克_工作區域 1.png

​馬克

工廠排馬克後,產生下腳料

再利用

焚燒

布匹_工作區域 1.png

做衣服後,產生庫存布

「不同布料的分類,有不同的去化管道。」

 

財團法人紡織產業綜合研究所永續驗證組組長李若華表示,不是所有工廠生產剩的布料都叫做消費前紡織廢料,若是工廠在製作布料時一個批量必須一次就生產四公斤,但是品牌下單時只下了兩公斤的量,而剩下的兩公斤就會被工廠當作是「備料」來使用,萬一出現品牌追單的清況時,就可以拿出來應急。

布匹_工作區域 1.png

​備料(品牌追單用)

​兩公斤給品牌

而這樣的「備料」就不會被當作是消費前紡織廢料,而是可以再利用的料源。李若華提到,如果把工廠剩餘布料的去化管道都打通後,就可以使已經存在世界上的布料再充分利用,並實現沒有「廢」這件事,因為每一個布料都是好的料源,再者,消費者也需了解如何有效分類,以增加布料再生利用的可能性,讓去化管道更加多元。

DSC02400(修).jpg
DSC02419.JPG

在台灣,有許多破布行會將成衣廠或裁剪場等上游廠商的下腳料,經批發整理後用來銷售,但有時就會面臨布料來源不穩定的情況。

中華民國紡織業拓展會產經資訊部秘書林淳琛說明,下腳料使用最大的不確定性在於會出現「短料」的情形,由於來源不固定,因此不能確保每個下腳料都可以被利用,但破布行回收下腳料再出售給工廠使用,依然可以作為循環經濟的精神象徵。

破布行如何分類破布

DSC02545(修).jpg
DSC02530(修).jpg

包括電子業等需要布料擦拭油漬、污漬的單位,為因應不同的被擦拭物特性,消費者對布料的選用也會有所不同,因此下腳料進入破布行後都需要經過一系列的加工步驟,首先會依照布料的顏色、材質和大小做區分,再裁切成適合尺寸裝袋售出。

破布運用_工作區域 1.png

目前破布行的消費者多為...

機場

加油站

鐵路局

豪勇-1.jpg
DSC_9505(修).jpg

豪勇商行

座標_工作區域 1.png

新北蘆洲

位在新北市蘆洲區環堤大道上的豪勇商行老闆陳志明舉例,像是電子業需要沒有添加化學藥劑的細緻純白棉布,否則遇到酒精、丙酮等清洗藥劑時,深色布料容易退色在零件上,且較粗的布料會將零件刮傷;汽車業黑手需要的布料則以容易吸水為主,對布料的顏色和花紋不會太講究。

破布的材質

在材質方面,破布行大致會將布料分為棉布、特多龍布、尼龍布和混和布。

DSC02577(修).jpg

棉布

DSC02608(修).jpg

混和布

價格最便宜,通常拿做沙包填充物。

吸水、吸油程度最佳,價格最貴。

DSC02551(修).jpg

特多龍布

不易起毛球,價格中等。

DSC02567(修).jpg

尼龍布

分類好顏色和材質後,接著要分類布料的大小。破布行的布料來源有三種:裁剪廠、染整廠和織布廠,裁剪廠送來的布料通常較小塊、破碎,秤好公斤數後會直接裝成袋上架,而由染整廠、織布廠送來的布料較大,大捲的布料會先用機器鬆開,接著依照庫存狀況選擇先倉儲、或是裁切成一尺(30cm*30cm)的布後再裝袋販售。

破布行的產業狀況

國華.jpg
DSC02511(修).jpg
座標_工作區域 1.png

國順破布行

新北汐止

捷運

南港展覽館站

新北市汐止區大同路上的國順破布行老闆莊愛國,原本做修車業起家的他,因為深感用舊衣當擦拭布有衛生上的問題,轉而販售乾淨破布,至今長達38年。

從前他曾運用棉布、牛仔布的下腳料車成厚厚一層的手套,提供給煉鐵廠做使用,他也會將做給小孩子的格子布睡衣下腳料,做成方塊狀的抹布並縫上小提耳,提供給學校做使用。

DSC02450(修).jpg

過去紡織產業鏈對布料的運用相當徹底,一塊布料裁成衣服以後,到下游工廠幾乎沒有廢料,在台灣被稱作玩具王國的時代,一些極為破碎的布料,甚至可以拿去打成泡棉,做成布娃娃的填充物。

然而現今因台灣產業轉型,煉鐵廠、玩具工廠等工廠漸漸消失,消費者對破布的需求不再多元,破布行便改為專心銷售分類好的擦拭布,除此之外,也販售一些清潔用的周邊商品,例如洗手粉、各式手套等。

DSC02519(修).jpg
DSC_9510(修).jpg

有趣的是,在豪勇商行的架上還可以看見衣服和袖套,衣服是成衣工廠多生產的「樣品」,袖套則是請認識的阿姨使用工廠庫存布縫紉而成,全部都以銅板價便宜售出。

 

雖破布的利用已不如以往,但破布行仍舊擁有一番功夫,透過販賣破布和周邊商品雙管齊下的方式,在紡織產業鏈中生存下去。

破布行是將剩布當作擦拭布銷售出去,但當一塊布料成為擦拭布,就無法再有其他作用,壽命相當的短暫。因此若能在剩布上增加設計感,延長使用壽命,或許就能找到另一個出口,改變剩布的命運。

在台灣,不少文創業者在創作服飾之餘,也會思考如何將製作服飾的剩餘布料再使用,減少布料的浪費,例如高雄的HEY SUN和彰化鹿港的參先生手作工作室。

​HEY  SUN-銅鑼燒零錢包

DSC02669.JPG

HEY SUN是一間販售注音符號、稿紙、甲上上等充滿童年校園氣息設計的文創品牌,主力生產服飾和包包。

嘿森.jpg

HEY SUN

​工作室

座標_工作區域 1.png

捷運

​三多商圈站

高雄苓雅

創辦人鍾亦迦於2013年在高雄建立自己的工作室,除了車縫是交由工廠處理之外,其他從設計、打樣到裁剪布料全都由他一手包辦。

DSC02627.JPG
DSC02623(修).jpg

HEY SUN至今已銷售許多產品,在工作室不斷製作衣服的情況下,裁剪布料剩下的下腳料長年來堆的跟山一樣高,因為丟掉實在是太浪費,鍾亦迦只好帶著「未來某天可能會用到」的心情,把下腳料全部都先留在工作室裡。

DSC02650(修).jpg

為了解決工作室剩布過多的問題,鍾亦迦經過長時間的發想與修改,成功研發出「re再製」系列商品,裡頭包含有「銅鑼燒零錢包」初代及二代和「拼接刷毛脖圍」。

DSC02634.JPG

在剩布的選擇使用上,鍾亦迦會優先留下較好再利用的平織布,例如硬挺的牛仔布,而棉布則因為運用的可能性較小,多被拿去當抹布。

「re再製」有一個屬於自己的Logo,其Logo圖樣是由一副眼鏡與英文字母所組成,〝r〞和〝e〞是回收的英文縮寫(recycle) ,眼鏡則是希望大家能以不同的眼光去看待剩布。

DSC02650(修2).jpg

銅鑼燒零錢包

雖說理念如此美好,但鍾亦迦坦言,用剩布所做的商品難以規格化,導致很難拍照上傳網路販售,當有消費者要在網路上購買,鍾亦迦還得先詢問顧客希望買哪種款式,再尋找類似的商品一一拍照給顧客挑選,但換個角度思考,商品無法規格化,卻也讓每個產品成為獨一無二的個體。

DSC02667(修).jpg

HEY SUN實體店(台南林百貨)

在HEY SUN實體店服務三年的店員林慧婷也表示,對消費者闡述「銅鑼燒零錢包」是由剩布製作而成時,其購買意願會有顯著的提升,多數人會認為這款零錢包除了實質作用,更添加了一層環保的意義。

DSC02670(修).jpg

​參先生手作工作室-剩布計畫

除了HEY SUN外,台灣也有另一家致力於剩餘布料再生的品牌——參先生手作工作室

參先生.jpg
20191215_130132.jpg

參先生​手作工作室

座標_工作區域 1.png

彰化鹿港

更多精彩文字報導》

剩「布」回收  鹿港參先生的再造精神

​然而單靠這些生產者的努力仍是不夠的,政府也應協助這類型的產業發展,並宣導消費者多購買促進環境永續的商品,才能有效推動永續消費以及改變大眾的消費行為模式。

我們可以怎麼做?

消費前紡織廢料不管是進到破布行作為工廠擦拭布的使用,亦或是藉由文創設計將剩布變成日常生活小物,都是在為循環經濟盡一份心力。

 

但到目前為止,下腳料的運用由於來源的不確定性,加上無法確保每一塊回收布料都能有效利用,因此林淳琛指出,下腳料除了不能構成循環經濟中龐大的商業規模,也幾乎沒有商業價值。

排馬克_工作區域 1.png

事實上,現今上游紡織廠為降低製造成本,他們會透過電腦雷射切割,將每塊布料的馬克排得相當精準,讓被丟棄的剩餘布料大幅減少。

 

但如何創造消費前紡織廢料的商業規模,還是得依賴廠商的研發和製造技術的突破等「介入因子」,去創造屬於我們的循環經濟。

​馬克

​剩布(下腳料)

「從永續的角度出發,除了需考慮環境層面,經濟和社會道德層面也都需考量,才能做到真正的永續。」

 

李若華提及,永續和循環經濟議題是多面向的,想要做到紡織廢料的永續利用,就必須從強化消費者意識做起。

一般消費大眾在網購衣服時,通常只會注意價錢、款式及顏色是不是自己所喜愛,幾乎不太會考慮衣服的料源,甚至是要將它丟棄時「後端回收」的考量。

​從生活中做起

衣服_工作區域 1.png

消費者可以確定自己不使用後,在回收前先將衣服上的拉鍊或鈕扣拆下,這樣一來進入回收體系就能再創造另一個料源。

消費者可藉由將衣物丟進洗衣機前,留意衣服上的洗滌標示來延長織品的壽命,讓使用品次提升。

李若華也建議,消費者可在衣服破損時拿淘汰的衣料修補,透過製成優化讓消費者學會珍惜身邊的衣物,並了解如何多加利用這些料源,顯現這些衣服的價值。

除了消費者意識抬頭,將紡織廢料重新設計,增加產品的趣味性及獨特性也可促進消費者購買意願。

DSC02696(修).jpg
DSC02729(修).jpg

今秋名片夾

DSC02716(修).jpg

台灣國旗幟再生束口袋

DSC02692(修).jpg

再生束口便當袋

DSC02690(修).jpg

今秋啤酒帶

DSC02718(修).jpg

拼花再生杯墊

「先放下好壞的差別,更能在許多不確定性中找到可能性」

 

李若華表示,以循環經濟的角度來說,要知道如何從中創造商業價值,因此在回收製成的過程中,需考慮使用料源的來源不能降低我們原有的生活水平,達到所謂的「升級回收(upcycling)」,也就是透過設計轉換,創造任何去化管道和途徑,延長這些剩餘布料服務人類的生命週期。

至於實現SDG-12中所倡導的責任消費與責任生產目標,當然還是得藉由一個國家的公、私部門雙管齊下,以及全人類的共同努力才能有效率的達成。

更多剩布利用實例》

bottom of page